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师,打破了欧美和日韩的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篱笆,导致他们在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方面一直犹豫不决。
电动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燃油汽车的工艺链体系,淘汰一些核心部件的生产线,影响很多人的就业状态。燃油汽车,特别是小型燃油汽车由五大技术体系组成,这五大技术体系都掌握在欧美,动力发动机、传动变速箱、方向机构、车桥和减震是汽车的核心技术,只要是燃油汽车不能离开这五大技术。而当下的燃油汽车更离不开这五大技术,并且把这五大技术推向技术极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燃油汽车拥有新的车控技术,辅助驾驶人员操作燃油汽车,而车控技术也被欧美和日本所掌控。电动汽车的兴起,摒弃传统的燃油汽车的动力发动机和传动变速箱技术,动力部分直接用电带动电机技术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动力发动机,用无级变速技术替代燃油汽车传动变速箱,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形成新的适应电动驱动的智能车控技术,下一步就是可能采用计算机分布式控制技术改造或替代传统方向机构技术,最后只保留传统的车桥技术和改造过的减震技术。
在燃油汽车中,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工艺链最长的部件,其涉及面包含整个机械制造领域,取消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不仅取消其装配线,还取消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零部件制造,同时,也取消制造发动机和变速箱所需的各种专业加工设施和机床,大幅度减少就业岗位(这项很重要)。而欧美和日韩的机械制造业是他们工业化的基础和根本。电动汽车的工艺链相对燃油汽车较短,导致就业岗位也少(减少人力成本),电池、电机等容易形成自动化大批量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制造设备也相对少。现在欧美和日韩就处在是否采用电动技术替代燃油技术的矛盾之中,淘汰燃油汽车的代价太大,社会面影响大,阻力也很大。而中国的燃油汽车基本上采用欧美或日韩的技术,一些高档的燃油汽车都直接采用进口发动机和变速箱,只是在中低档燃油汽车上采用国产发动机和变速箱,而这些国产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含工艺技术)也是国外的技术,就是想改造也得获得国外的认可,这就导致用电动技术替代燃油技术的代价低。在电动汽车崛起之前,中国也试验过用可燃气体(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代替油料,但其动力、行驶里程和安全性不足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仍保留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最后落到“昙花一现”的地步。
现在的电动汽车并不是没问题,其问题主要在电池方面。虽然经过努力,在充满电量后,能够行驶400~500公里的还是少数,这点无法与燃油汽车相比。另外,电池的寿命问题,充电电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随着充电放电的次数增加,电池的储存电量会会降低,导致可行驶里程逐步减少。电池的价格相对较高,保值也低,维护或维修成本高、环保型回收成本高等。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电动汽车是超过欧盟和日韩燃油汽车的抓手,机会难得。而欧美和日韩在短时间内没办法摆脱放弃燃油汽车产生的困局。